关注我们

首页> 新闻资讯> 企业党建

企业党建

莆田元宵:(7)万人板凳龙圈灯
发布时间:2022/2/12 14:43:09     浏览次数:861     来源:福建广电网络开云网页登陆人口莆田开云(中国)

正月十三 

莆田榜头镇泉山、龙腾村 

万人板凳龙圈灯 

添丁添寿又添福 

 

龙圈灯(摄影/张力)

01
 

板凳圈灯抗倭寇
 

 

一圈“板凳龙灯”

一则“抗倭故事”

历史上,莆田倭患连连

榜头村民为了保卫家园

在板凳上装上多盏花灯

结队而游,造成浩大声势

以此吓退倭寇

后来演变成榜头元宵特有习俗

 

20年前蜡烛板凳灯(摄影/张力)
 

02
 

板凳圈灯佑万家
 

 

正月十三这天 

泉山、龙腾等地村民

都扛出家中的板凳灯

组成祈福游灯队伍

 

龙头灯(摄影/张力)

 

板凳灯(摄影/张力)

 

每张板凳灯长3米多

板面有花灯6至8盏

板板相连,形成长龙

全长近十里

 

板板相连(摄影/张力)
 

 

灯灯相传(摄影/张力)

在龙头灯的引领下

村里青壮年男性

手执肩扛板凳灯

巡游全境

远远望去像一条蜿蜒起伏的长龙

 

 

万人游灯(摄影/张颖)
 

 

犹如长龙(摄影/佚名)

“盘龙”是整场游灯的高潮

人们欢聚在祠堂宫庙前

在震天的呐喊声中

以龙头为圆心,龙身龙尾紧随

顺时针绕行,一圈复一圈

形成旋圆,恍若龙盘

“灯龙”鳞光闪耀

蜿蜒游动,蔚为壮观

 

祠堂宫庙(摄影/张力)
 

 

旋圈(摄影/张力)
 

 

盘龙圈灯(摄影/张力)
 

板凳龙圈灯 

是莆田先民的智慧结晶 

是抗击倭寇的勇敢勋章 

也是安居乐业的朴素愿望 

 

周边民俗文化推荐 

 

【祈梦文化】 

 

九鲤湖祈梦习俗,俗称“乞梦”,雅名“卧游”,始于唐代,兴于宋代,鼎盛于明清,是在继承汉族原始的占梦和祈镶活动的基础上,发展而成的祈梦和圆梦的民俗文化,对于发掘、研究古代历史与民俗文化内涵具有重要价值。(摄影/张力)

 

【游洋吴圣天妃】 

 

吴圣天妃本名吴媛,生于唐中宗景龙四年(710),被莆田民间尊奉为第一位女神,与妈祖、陈靖姑并尊称为“三妈”“三妃”“三娘娘”。现存供奉吴圣天妃的庙宇(含合祀庙)达968座,敬仰者达千万人。(摄影/张力)

 

枫亭水阁 

 

枫亭为闽中重镇,为闽地南北交通枢纽及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。宋代时仿照杭州夜西湖舟舫弹唱曲艺形式,将数艘龙舟拼接一起,上搭彩架。此后,集英亭六大宫“闰六龙舟水阁”就成为枫亭独特的民俗活动,代代流传。(摄影/朱福忠)

 

【大济九莲灯 

 

始于明毅宗崇祯十五年(1642),由林龙江嫡传弟子创立,是一种独特的、带有宗教色彩的传统民间舞蹈,宣扬忠孝廉节,人们以此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怀念和祈福。(摄影/张颖)

 

【度尾鼓吹乐】 

 

起源于北宋的仙游度尾鼓吹乐,将中原音乐文化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在一起,因演奏时吹大唢呐和打大鼓而得名。是我省独具特色的民间古乐,在迎宾送客等大场面的开场和收场都要演奏“大鼓吹”。(摄影/张力)

 

【仙游竹刻】
 

 

仙游竹雕技艺传承自莆仙传统的精细木雕技艺,移木接竹,创新求变,善于利用竹根的自然形态,创作出构图饱满、浑厚质朴的作品,在方寸之间雕刻山水、人物、楼阁、鸟兽,又施以独特的仿古涂饰,达到仿古胜古的艺术效果。(图片/王新明)

 

【书峰青黛印染】
 

 

书峰乡青黛种植源自宋代,其加工过程精细繁琐,成品蓝靛泥含蓝成分高,可用于印染,使布料呈现青花瓷般的美感,兼具消肿止痒美容功效,对预防皮肤病尤其对过敏性皮肤病有特殊疗效。(摄影/俞辉)

 

【盖尾彩绘】
 

 

盖尾李氏彩绘技艺发端于唐代,核心内容是图案的设计、色彩的运用、上彩原料的选择及鎏金、粉金技艺的运用等,其独特配制的颜料经风雨而不褪色,历春秋而色愈艳。(摄影/俞辉)

 

【枫亭砖雕】
 

 

枫亭陈氏家族在清代中期就以家族传承的形式从事砖雕工艺制作,其雕琢的艺术砖雕成为远近民居建筑的重要装饰材料。陈氏家族六代相承,形成产业,其砖雕通过枫亭港船只运输,在泉州、厦门和福州一带广受欢迎。(摄影/张力)

 

【李耕壁画】
 

 

李耕是我国近代著名国画家,被誉为“二十世纪古典人物画第一家”,有“南李北齐”之称。李耕早年游历仙游山川,并在一些寺庙祠堂留下壁画,因自然因素和人为破坏,其亲手创作的壁画迄今仅存三处。(图片/仙游县文化馆提供)

 

【盖尾送王船】
 

 

盖尾送王船习俗已有逾四百多年的历史,是一种消灾祈安的祭典,是王爷信仰中最具代表性的科仪,与中秋祈福传统习俗紧密结合,具有一定的艺术观赏性。(摄影/俞辉)

 

【榜头蔡氏古琴】
 

 

仙游蔡氏古法火功琴沿袭中国四大名琴之一“焦尾琴”的制作方式,并传承唐代百纳古琴制作技艺,选用名贵红木进行拼接斫琴,通过反复火斫和打磨,还原古韵,让琴声音质纯净,清越灵动、绵密悠长,极具收藏价值。(摄影/张力)

 

END 

来源|莆田市仙游县融媒体中心

分享到:
热点新闻
福建省莆田市广电网络开云网页登陆人口莆田开云(中国) 96311 ptgdwlwz@163.com
+ 关注我们

友情链接

龙岩开云(中国)

Copyright © 2018 福建广电网络开云网页登陆人口莆田开云(中国) 版权所有 闽ICP备12011212号
96311